本文转自:安顺日报
镇宁老粮仓街区:
讲述储粮往事 守住城市记忆
|
□本报记者 郭黎潇 斑驳的石墙、青灰色瓦片、陈旧的仓库、历经风雨侵蚀的门窗……位于镇宁自治县南片区粮运路的镇宁老粮仓,区别于周边现代建筑,处处透露着一股“年代感”。这些已有“70多岁”的老粮仓,连同仓房下的古城墙,向人们讲述着镇宁独特的历史记忆。 食为政首,粮安天下。从古至今,关于粮食的事都是国家和百姓心中的大事。在计划经济时代,物资匮乏,粮油米面都要凭票购买,粮仓就是那个年代的产物。正所谓“粮仓富,天下足”。镇宁老粮仓,一直是这座城市独有的风景,讲述着镇宁粮食储备的发展变迁。2020年,镇宁老粮仓街区被列为贵州省历史文化街区。 镇宁老粮仓街区内有古城墙和老粮仓仓房,房屋保存良好,建筑上还有当时的革命标语,主体区域是以前粮食局的仓库。该街区划定保护范围现存文物保护单位1处、历史建筑13处、传统风貌建筑18处,完整保留了传统居住生活形态。这些老建筑像一座历史博物馆,静静记录着上个世纪的过往故事。 古城墙始建于明洪武十六年(1383年),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城墙外为石砌,内为夯土,平面呈矩形状,环绕于县城四周,是一处集中反映镇宁经济、政治、军事、文化发展的历史产物,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、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。 老粮仓是镇宁目前保存最完整、规模最大的粮仓,具有典型的黔中石砌建筑风格及粮仓的普遍特点。当我们走进老粮仓,置身其中,曾经的生活和工作场景就浮现于眼前。 镇宁老粮仓是县直属粮仓,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,当时全国各地市、县、乡镇都有管理粮食的机构,即粮食局和粮管所,也都建有粮仓储粮,以备不时之需。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后,粮仓就发挥了中转储存、交售等重要功能。 为保障粮食供给,镇宁在原明城墙上的关帝庙旧址处修建粮仓。老粮仓仓库造型丰富,既有当时典型的苏式仓,亦有后期结合发展需求兴建的房式仓、拱型仓、土圆仓,以及为保证食油供应和油脂存储建设的油脂仓点。这些仓库外表敦实、古朴、厚重,内部梁木高耸。建筑多为苏式建筑风格,以黔中地区特色的石砌工艺为主,从屋面、墙体到房基都是石头建成,是当地特色与历史风貌的艺术结合。 老粮仓街区建筑设计精妙,规划布局合理,从高空俯瞰粮仓群,粮仓一座连着一座,呈环状分布,古朴而整齐。粮仓前后各设有沟渠,便于雨天排水。仓下由方型石墩支撑,使粮仓与地面有一定距离,便于空气流通,确保粮食不受潮、不受虫鼠破坏。仓墙上大多涂有一层白灰,以增强粮仓的密封性,便于保温及防虫。1956年,镇宁粮食仓库首创“四无”(无虫、无霉、无鼠雀、无事故)粮仓,被评为全国粮食先进单位。 岁月流转,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,粮食局和粮管所已被粮食储备中心所替代,储存条件差、储存方式原始的老粮仓也已被现代高科技的粮食仓库取代。 如今,老粮仓历经风雨沧桑逐渐废弃,青苔遍布,落灰斑驳,曾经人声鼎沸的老粮仓街区变得冷清,逐渐沉入镇宁城市记忆的深处,只留下老建筑静静守在城市一隅。 但在许多镇宁人的心里,老粮仓不只是物理上的存在,更是国家粮食政策变革历史的见证,是一幅描摹旧时光阴的画卷。这里的每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曾经的历史与今日的变迁,承载着国家和百姓尤其镇宁百姓在特殊时期深刻的历史记忆,见证并参与了国家发展与强大的过程。 作为镇宁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历史建筑群,近年来,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,镇宁不断对老粮仓街区进行保护修缮,并持续探索、实践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、活化、利用。我们相信,曾经落寞的老粮仓将重现风采,再次焕发新的活力。那时的老粮仓,将既有旧时光,也有新时代。 |
原创文章,作者:管理员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nomar.cn/archives/129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