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方白鹳“守护记”

本文转自:人民网-黑龙江频道

人民网记者 陈静

提到候鸟东方白鹳,你会想到什么?

全球种群数量不足万只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,还是似鹤非鹤的“鸟中大熊猫”?

东方白鹳“守护记”

东方白鹳在洪河保护区的晨曦中哺育幼鸟。郑浩摄

位于三江平原腹地的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(以下简称“洪河保护区”),是东方白鹳全球两大主要繁殖区之一,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“中国东方白鹳之乡”称号。5月末,今年最早出生的东方白鹳宝宝满月了。

东方白鹳“守护记”

5月24日,即将满月的东方白鹳宝宝已能蹒跚地站上巢的边缘。监控画面截图

“一条路、两个天然巢”开启守护之旅

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概括洪河保护区的开局,科研监测科科长朱宝光的答案是:“一条路、两个天然巢”。

“一条路”,指的是修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二抚公路。

二抚公路曾经是群众出行要道,现在早已失去了当年的功能,其中有27公里被圈进了封闭管理的洪河保护区,变身为串联起9个固定监测点位的主干巡护路。无论是候鸟的春秋迁徙监控、夏季繁殖调查,还是留鸟的冬季巡逻投喂,全都离不开它。

东方白鹳“守护记”

“老职工”——二抚公路延伸向保护区深处。郑浩摄

5月17日,朱宝光和同事在一个固定监测点位升起无人机。他告诉记者,二抚公路到现在还是砂石的,“它就像我们单位一个沉默而重要的‘老职工’,见证了东方白鹳保护事业的每一步”。

“31年前的2月份,我们沿着它走到对面坝侧,扛着梯子、拖着工具,摸进大雪覆盖的封冻沼泽,制作了保护区招引来的首对东方白鹳的半人工巢。”朱宝光说,这次成功的招引,就是洪河保护区东方白鹳保护工作真正的起点。

“两个天然巢”的指向,依然是1993年。

这一年,保护区范围内仅仅发现了“两个天然巢”,正是基于对这两个巢内的两对东方白鹳以及8只幼鸟的观察和研究,形成了洪河保护区的“起家”原点。

从这个原点出发,保护区的人工招引巢经历了4次迭代,取得了国家专利,建立了洪河标准,推广到了全国。截至2023年,已经累计招引东方白鹳753对、出生2392只,为全球贡献了四分之一的种群数量。

“倔强夫妻”不爱新家恋旧巢

“倔强夫妻”是洪河保护区工作人员们给一对今年至少8岁的东方白鹳取的昵称。它们的电线杆就在“老职工”——二抚公路129公里处的东侧。5年来,这对大鸟连续在电线杆上筑巢育儿,2次拒绝了保护区提供的铁质新巢。

东方白鹳“守护记”

5月17日拍摄的“倔强夫妻”育儿中。人民网记者 陈静摄

东方白鹳体型硕大,有使用旧巢的习性,单巢承重可达150斤以上。2020年春天,二抚公路129公里东这根电线杆被一对东方白鹳筑上了巢。每年越冬归来,它们都会一边繁育一边“修补翻建”。2022年早春,巢下的草丛被雷电击中起火,保护区趁着夫妻尚未“到家”,赶紧拆掉了旧巢,并在不远处立上了一个带有监控的铁质新巢。

“当时我们觉得新巢的优势显而易见,它们肯定能搬过来。”朱宝光说起“倔强夫妻”的来历,就像在讲自家孩子的故事,“谁知它俩回来后,一看‘家’没了,毫不犹豫就开始原址重建。转过年来,我们还是想试试,于是又把巢给拆了。结果它们回来仅仅用了7天,就迅速完成了原址‘入住’。”

在连续两年“新家旧巢”的拉锯中,朱宝光和同事们败下阵来:“东方白鹳和咱人一样,有不同的性格。‘倔强’这对儿用咱东北话说就是‘犟种’,‘金窝银窝,不如自己的狗窝’啊!”

“现在看来,尊重和顺应野生动物的自然选择,才是更好的保护。”朱宝光说。

“洪河少年”游天下

追踪器编号HHNR079的东方白鹳,2022年出生在洪河,朱宝光说它是个“很有想法儿的小家伙”。亚成体阶段,“079”仿佛清楚自己即将担负起种群繁衍的责任一般,在最后的“单身”时光里,离开鄱阳湖越冬大部队,到更南的南方来了一场“说走就走的旅行”。

东方白鹳“守护记”

2023年末,“079”(右前)在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“跨年”时被拍摄到的影像。洪河保护区供图

2023年秋天,“079”和同伴们自洪河出发,11月14日抵达鄱阳湖。2天后,“079”决定到再南些的地方“逛逛”,一路在梅州、深圳等地歇脚,12月26日到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“跨年”,2024年1月5日又去了澳门,随后还在开平、湛江、韶关等地“打卡”。2024年1月19日启程返赣,3月22日回到了鄱阳湖的伙伴中间。稍事休整一周,3月29日,“079”开始北归。

东方白鹳“守护记”

“079”在哈尔滨双城的追踪点位信息,推测左下是巢的位置,右上是主要采食区。人民网记者 陈静摄

此次北归,对“079”意味着成年。4月7日,它到了松花江哈尔滨双城段就没再飞往洪河。

“你看它在双城的信号,两个密集区域分别是巢和主要采食地,说明它已经在这儿安家抚育幼鸟了。”朱宝光告诉记者,“就东方白鹳的习性而言,参加繁育后就不会有‘少年期’那种漫游现象了。但这种‘漫游’的地域性广度,恰恰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东方白鹳种群壮大起来,而且适合这个种群的生境越来越多。”

种植户从“护鸟不亏”到“护鸟有赚”

三江平原适宜东方白鹳种群的生境主要是沼泽湿地,人类的稻田则是它们不时光顾的“食堂”。

东方白鹳“守护记”

洪河保护区和农场稻田以堤坝为界,每到秋日,都会形成泾渭分明的不同颜色。湿地周边的种植户们伴着鸟鸣阵阵,收获一年的辛劳(图片拍摄于2023年)。邱爱民摄

一条堤坝划出了洪河保护区和周边农场的界线,浩渺的湿地和无边的稻田在这里相交。每到秋天,被当地人描述为“堤内北大荒、堤外北大仓”的景象都会格外明显,鸟鸣阵阵中,人们收获起一年的辛劳。

5月末,洪河农场第三管理区种植户刘子静刚刚完成了1350亩稻田的插秧工作。他告诉记者:“在我们这儿种田,和别处最大的差别就是得兼顾着护鸟,得学会与鸟和谐相处。”

至于如何和谐相处,刘子静说:“眼光放远,开好‘食堂’,护鸟不亏。 ”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——虽然“开食堂”得损失一些,但近年来有关部门为保护生态实施大量耕地整治和改造工程,他从中实实在在受益了。

以黑土地生态修复中的工程类措施——水田规模化格田改造为例,经过科学勘测,刘子静原先不规则的稻池被规划成便于大机械作业的规则形状,单池面积可达15亩至30亩,田埂数量大幅减少。而田埂数量的减少,意味着成本的降低。“以前稻池几分大的、几亩大的都有,春耕得雇三四个人‘捋埂子’、补苗,全部费用得10万元。格田以后田埂少了,人工费、油料费都算上,能省下6万元。成本降下来了,不就是咱的赚头么?”

截至目前,洪河农场已经累计完成格田改造17.3万亩,为400多种植户带来了“赚头”。

如果说降本是种植户看得见的“赚头”,那么还有暂时看不见的潜在生态溢价正在不远的前方等待着:目前,当地出产的与东方白鹳相关的品牌生态大米已在市场上小试啼声,不久的将来,随着销路的进一步打开,“看不见的生态溢价”就会让种植户从“护鸟不亏”转向“护鸟有赚”,物种促进湿地恢复与社区经济双赢的态势已经显现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管理员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nomar.cn/archives/1781.html

(0)
上一篇 2024 年 6 月 1 日
下一篇 2024 年 6 月 1 日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