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村里“读研”的年轻人

本文转自:海南日报

在村里“读研”的年轻人
日前,在琼海大路镇湖仔村,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付维清(左)、石浩楠正在观察黄晶果的长势。本报记者 周达延 摄

  ■ 本报记者 邱江华

  宿舍在村里、“教室”在田间、农活干得溜……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付维清、石浩楠和黄发磊的读研生活有些特别。日前,海南日报记者遇到三人时,他们正收拾东西赶往果园,准备给黄晶果修剪枝条。烈日下,他们拧了一把电瓶车把手,一溜烟地消失在村道尽头。

  2023年10月起,付维清等三人入驻位于琼海大路镇湖仔村的黄晶果科技小院。在这里,不同于常规的人才培养模式,师生们把课堂“搬”到田间地头。

  黄晶果是海南近些年引进的热带水果,其果肉晶莹剔透,甜度很高,且在市面上少见,售价高达上百元一斤,经济效益可观。但也因黄晶果是“新面孔”,相关企业和农户没有掌握其科学的种植方法。

  “我们扎根这里,要做的就是探索出一套适合黄晶果的科学种植方法,并测出不同肥料配比对它造成的影响。”扛着农具,付维清一头扎进果园里,仔细观察树枝、叶片、花朵的生长情况。

  在科技小院,学生们个个都是农民模样,裤腿、衣袖上总沾着干了的泥土,“面朝黄土背朝天”是常态。白天,他们到果园里一泡就是一整天,跟踪观察黄晶果生长、分析土壤数据等,晚上回到宿舍里还要开研讨会、整理数据写论文。

  “我来海南前,压根没见过黄晶果,对相关的种植管理技术更是一无所知。”来自河南的石浩楠说,他到了田间地头才知道,种植并非挖个坑、埋个苗那么简单,“挖坑有深浅、浇水有早晚、修剪也有讲究。”

  三人深知,要想做成这件事,得先跟着农民学,再带着农民干。

  “很多村民家里世代务农,种植技术好,但他们不明白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,比如叶片为什么会发黄?为何要嫁接?”黄发磊说,他们一边跟着老乡们学技术,一边把知识普及给老乡们,亦师亦友、教学相长。

  设在偏僻乡野的科技小院,环境不像在学校里那般舒适,学生们要长期驻扎,暑假也不能回家,生活得跟着农时走。付维清说,有时他们想改善伙食,还得骑20多分钟的车到镇上去。远离家乡、远离都市生活,这样的环境一开始让学生们很不适应。

  “有时想到,别人上大学是在城市体验生活,我们是在农村体验农活,心里难免会有落差。”付维清说,但正因为深入农业生产一线,“脚踏实地”地解决农业问题,他们才能更加坚定信心,对未来的发展更有底气。

  驻扎科技小院半年多,学生们的变化是肉眼可见的——曾经白净的面庞、手臂,如今晒得黝黑。“要和老乡们打成一片,首先要在肤色上对齐。”石浩楠打趣道,“学农的嘛,黑一点显得更有实力!”

  “肤色变黑了,积累的知识也变‘厚’了。有了科技小院的经历,学生们孕育了深深的爱农情怀,这促使着他们知农兴农,成长为复合型人才,从而助推当地农业产业发展。”黄晶果科技小院指导老师、海南大学教授吴伟说。

  据了解,像这样的科技小院,目前海南已经建成53家,其中有4家曾获评全国“最美科技小院”,不少学生还未走出校园,就在海南“农业圈”小有名气,为海南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。

  (本报嘉积6月2日电)

原创文章,作者:管理员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nomar.cn/archives/1978.html

(0)
上一篇 2024 年 6 月 3 日
下一篇 2024 年 6 月 3 日

相关推荐